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九游会J9·(china)官方网站-真人游戏第一品牌|从“一无所有”到“火遍长三角”的乡村旅游

发布时间:2025-10-15 17:01:16    次浏览

□记者韩磊4年前,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劳岭村村民钱继良租下了村里几座破败的老房子,将其巧妙改造为一家极富文艺气息的民宿,石头泥巴糊的墙,老式瓦片盖的屋,屋内陈设的家具全是用原木和竹子做成,洋溢着浓浓的怀旧风,一时间受到城里人的热捧。在他的民宿中,卖的最贵的一间房居然是由一间老猪圈改造而成,一晚的售价达到1580元!即便是这样,仍是一房难求,全年入住率达到了90%以上。至于为何如此火爆,原来游客看中的是这里的生态环境,房间正面就是绵延的青山,山中清新的空气让这些向往乡村宁静生活的城里人流连忘返。在湖州,民宿、农家乐已经成为最为常见的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据了解,今年一季度,湖州接待国内游客1645.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155.03亿元,同比增长51.29%,其中乡村旅游游客超过600余万人次。其实说起发展旅游产业,历史上的湖州并不擅长,原因在于其境内缺乏名山大川,传统优质旅游资源寥寥无几,如何发展壮大旅游产业成为历届湖州市委市政府一个绕不开的“施政课题”。自从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湖州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之后,这座太湖南岸的城市有了前进的方向,那就是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为突破口。湖州距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均在1至2小时车程范围内,是长三角都市圈中重要的节点城市,立足优越的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打造田园诗画般的乡村旅游必将迎来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湖州市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每一项行动,经过不断的摸索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改善村庄面貌,发展“农家乐”到“乡村游”、“乡村度假”再到现在“乡村生活”的湖州之路。十几年前,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湖州拨出大量资金用来改造农村环境,但是老百姓却并不买账,他们认为这只是政府的“面子工程”。没过多久,“垃圾基本靠风刮、臭水基本靠蒸发,房子里面现代化、屋外却是脏乱差”的局面又“死灰复燃”。“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环境整治结合起来,让老百姓能从中得到实惠,大家自觉地参与到对环境的保护中。”湖州市旅委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樵说道。对于农村环境整治带来的好处,湖州长兴县小沉渎村村民深有体会。小沉渎村历史悠久,是当年太湖南岸最为繁忙的商埠之一。由于历史上长期缺乏合理规划和整治,这个滨湖小村并不是那么美观大方。“以前全是泥巴路,河水浑浊不堪,到处是垃圾,村里人以打渔为生,没几个人懂得爱惜环境。”小沉渎村村委会主任钦炳康向记者还原小村以往的模样。 2012年,小沉渎村作为湖州“太湖风情”实验示范带沿线整治村之一,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从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善卫生、改善村容等方面全面整治村庄。“我们先后投入1300万元,新建了乡村大舞台、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增设了生活污水处理池304座,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100%。”钦炳康说。为了让小村展现南太湖旖旎风光,小沉渎村还对历经百年的北墙门钦式古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太湖古石堤、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锁界古桥等古迹进行修复,呈现给世人一个“依偎”在太湖之滨古色古香、山水画廊般的村庄。村庄面貌改善的小沉渎村早已今非昔比,现在这里成为文艺青年、背包客、骑行爱好者等人群的“世外桃源”。日趋火爆的人气自然带来了商机,一条“农家乐风情街”悄悄在小村周围舒卷开来。 “以前在上海打工,一年存不下来多少钱。随着村里环境的改善,游客越来越多,两年前我和爱人果断决定回来开办农家乐,主打我们的特色湖鲜。”超凡农庄老板陈敏说。如今,她经营的这家农家乐最高峰一天接待超过200人,多为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的食客,年收益达到500万元,像她这样的农家乐在小沉渎村有十几家。为了体现各县区特色,实现差异化竞争,湖州独创了乡村旅游发展“四大模式”。据张樵介绍,目前德清县形成了“洋式+中式”的乡村度假模式,外国人投资经营“洋家乐”60余家,日人均消费是普通游客人均消费的一倍以上;安吉县形成了“生态+文化”模式,该县中张村的农耕馆、尚书村的耕读文化成了热门景点;长兴县形成了“景区+农家”模式,其水口乡顾渚村依托大唐贡茶院和村里的数百家农家乐,2014年吸引了长三角地区200多万名游客。南浔和吴兴两个市辖区形成了“农庄+游购”模式,把农庄变成景点,把农副产品变成旅游产品,实现农旅融合。近年来,湖州还先后出台了《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旅游提升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致力在乡村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用地许可、业态引导、金融投资、管理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全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80%用于乡村旅游发展。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壮大,如今“绿水青山”成为了湖州最大的品牌之一,也切实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实现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记者感言湖州乡村旅游发展是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完美融合,注重科学规划,突出因地制宜,差异化参与长三角都市圈分工,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化、农民就地城镇化、乡村就地现代化、农业就地产业化的生态发展之路。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优质的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对比湖州,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我们的起步晚、基础较为薄弱,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却步,要学习先进地区的理念,善于借鉴他们好的方式方法,在规划引领、精准施策、科学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狠下功夫。相信只要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未来池州乡村旅游一定更值得期待。(责任编辑:陆琴)